天天信息:无湿一身轻,千古祛湿第一方,从根上断绝湿气!
人离不开水,体内的水湿太多,阳气出不来,人就会觉得神疲乏力、周身困重、头目眩晕、腹痛泄泻。 首先在头部,很多人会有眩晕的感觉; 其次就是心胸部,胸胁支满,意思就是胸及胁肋部有支撑胀满的感觉,然后有心悸、短气而咳的症状;最后就是肢体和其他部位的症状,比如有肌肤水肿、无汗、身体疼重、形体消瘦、尿少等症状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这就是中医说的湿气重。 湿气是从脾胃来,脾主运化,气血津液在脾胃的作用下才能去到该去的地方,脾虚了,对水湿的运化功能会降低,容易出现水湿内停。《黄帝内经》里讲,诸湿肿满皆属于脾。 祛湿根本是在于健脾,一味地祛湿没有同时做到健脾,等于白费力。 在1800年前,医圣张仲景开出一个方子叫苓桂术甘汤,后世所有祛湿的方子几乎都是在这个方子的基础上加减而来。
“苓桂术甘汤”由茯苓、桂枝、白术、甘草组成,君臣佐使各占一味。 茯苓
茯苓可是个好东西,它有多好?据考证,从古至今所有的药方中用得最多的就是茯苓。茯苓,九大仙草之一,不温不燥,不寒不热,它的性子很平和。茯苓祛湿是比较缓慢的,用的是它的甘淡之性,茯苓不像薏米那么猛烈,茯苓是往下走的,能够把中焦脾胃的水湿通过小便的方式排出去。
桂枝
桂枝是这个方子的灵魂所在,如果缺了桂枝,这个方子就平淡无奇。如果说茯苓是所有药方中用的最多的一味药,那么桂枝就是所有经方里用的最多的一味药,张仲景如此钟情于桂枝,以至于无论寒证热证虚证实证,还是表证里证还是半表半里证,都有桂枝的身影。
白术
白术也是健脾祛湿的高手,它的味道很香,它既能够像桂枝一样叫醒我们的脾胃,也能够像茯苓一样祛湿,只不过它的药性是往上走的。白术气化的是中焦脾胃可以利用的水湿,把它变成身体需要的津液。
炙甘草
甘草,大家都知道,主要功效补中益气,调和诸药。炙甘草在甘草的基础上烤制或者蜜制,去掉了甘草清热解毒之效,增加了补中益气的效果。
炙甘草在这个方子起到什么作用呢?第一调和诸药,第二救津液,因为桂枝白术都比较温燥,又加之大量的茯苓利水,为了防止大量的津液流失,所以加入炙甘草反佐一下。
别看只有简单的四味药材,临床治疗脾阳不振之眩晕,少则一剂,多则三剂,可谓如汤沃雪,效如桴鼓。其实,不但在治疗眩晕这类临床常见疾病上,诸多由脾虚水湿不化引起的疑难杂症用之也无不应验。 张仲景用茯苓把水湿给去掉,用白术健脾燥湿来巩固,同时,配合上面三味药的,也就是幕后支持者,炙甘草,有镇守中焦的作用。刘渡舟老先生曾言:“本方虽然四味药,化痰饮犹如千军万马之势,不可阻挡,投之必效!”
关键词: